中国科举制度演变
来源: | 作者:百源机械 | 发布时间: 2021-11-18 | 21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科举制度演变

中华五千年悠悠岁月,留下了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也衍生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壮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而约定俗成的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

那何为科举?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那么在科举制度之前中国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官吏选拔?中国古代在隋朝之前为了能更好地选拔管理国家的官吏可是煞费苦心。比如:春秋中后期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的军工俸禄制;汉朝时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为了让国家发展壮大,一代又一代的皇帝绞尽脑汁,但是能真正屹立不倒的还是那震惊中外的科举制。

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隋炀帝因为喜好文学,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建进士科,令士人“投牒自进”。隋炀帝首创以文辞考试来选士的进士科,虽然尚处于科举制度的雏形,规制并不完备,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也不固定,但是“开科取士”、“自由报考”的形制,却是从隋炀帝首开的。因此,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时期,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赞同的。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隋朝灭亡之后,唐朝皇帝不仅延续了隋朝的选拔官吏制度,而且还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朝的科举制度由过去的单一考试形式,变成了常科制科两类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朝在文学方面实现了词的鼎盛,同时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在不断创新,宋朝的科举制度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读书,读了书再科举成了当官的必由之路。

清朝,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清代,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衰败结束了中国的各种恶习,当然褒贬不一的中国科举制度也灭亡了,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它的实行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区域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装订起来,从而杜绝批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

高考自1977年恢复之后,我们常把高考与科举进行对比,对比它们各自的利弊,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清楚的是:考试是国家实现公平公正选拔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的有力点。当前随着国家的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变化,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教育的需求与目的不同,我们的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希望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新式“科举”,还应为了内心深处的丰富,更是为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的传承。

 

 

 

 

 

                                             鲍群英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