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回应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揭示真正的格局在于如何看待所拥有的。格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框架,表现为认知广度、深度和时间维度。认知广度上,拥有大格局的人能超越表象洞察本质,建立事物深层联系;格局深度体现为对复杂性的包容与理解,能容纳矛盾观点并寻求统一;时间维度上,有格局的人将当下置于历史脉络审视,超越即时满足。培养和扩大个人格局可通过“认知脱嵌”“视角多元”“系统思维”。在当代世界,格局是应对挑战的必需品,扩大格局能提升个人生命质量,为解决集体挑战贡献可能,格局真谛是认识到自身有限仍以无限精神思考行动,全力以赴改变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当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拜访,站在他面前问需要什么恩赐时,他只说了一句:"请你让开些,别挡住我的阳光。"这个看似简单的回应,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真正的格局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看待自己所拥有的。格局,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实质上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框架,是心灵容纳万物的维度,是超越眼前局限而拥抱更广阔可能性的能力。它既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透镜,也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模式。
格局首先表现为一种认知的广度。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寻找。"拥有大格局的人能够超越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联系。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正因为他打破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解剖学的精确带入绘画,将美学的感悟融入工程设计。他的笔记本上,人体比例与飞行器草图并存,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认知广度。这种跨界思维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建立事物间深层联系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问题。"扩大认知格局,正是要突破原有思维框架,在不同领域间建立新的联结。
格局的深度体现在对复杂性的包容与理解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认为,真理存在于正题与反题的综合之中。拥有格局深度的人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能够同时容纳相互矛盾的观点,并在更高层次上寻求统一。曼德拉在27年监禁后选择宽恕而非复仇,正是这种格局深度的体现。他说:"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格局的深度不是圆滑的妥协,而是经过思想淬炼后达到的更高理解层面,它允许对立面共存并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
时间维度是格局的另一重要面向。中国传统智慧讲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历史的三时段理论,区分了事件史、局势史和长时段结构史。拥有时间格局的人不会被眼前波动所迷惑,而是能够将当下置于更长的历史脉络中审视。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致力于火星殖民计划,看似不切实际,却体现了一种跨越世代的时间格局。他在一次采访中说:"当某件事足够重要时,即使胜算不大,你也要坚持去做。"真正的时间格局既包含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也包含对未来责任的担当,它使我们的选择超越即时满足,具有更持久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扩大个人格局?首先是通过"认知脱嵌"——将自己从固有的社会角色和思维模式中暂时抽离出来。人类学家格尔茨在研究巴厘岛斗鸡习俗时,最初将其视为野蛮行为,直到他放下西方学者的身份预设,才真正理解其在当地文化中的深层意义。其次是培养"视角多元"的能力,如同中国古人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提出"白"的设计哲学,认为留白不是空缺而是包容所有可能性的空间。最后是建立"系统思维",认识到个体行为在更大系统中的位置和影响,如同生态学家关注食物网中每个物种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格局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应对挑战的必需品。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技术伦理困境等问题,都要求我们超越局部利益和短期考量,以更广阔的格局思考和行动。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中写道:"在人类的身上,令人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令人鄙弃的东西。"这种对人性的信念本身就是一种格局。当我们扩大自己的格局,我们不仅提升了个人生命的质量和意义,也为解决集体面临的挑战贡献了可能性。最终,格局的真谛或许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却依然以无限的精神去思考和行动;知道世界不会因个人而改变,却依然全力以赴去做出改变。
鲍群英(摘)
2025.3.26